|
|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本报记者 皮正莉
学校里,教师打开电脑连接校园网,备课、授课均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成;家庭中,学生通过数字学校聆听名师课程;借助网络平台同步授课、同步备课、同步作业……这样高科技的学习模式离六安的中小学生不远了。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教育将开启信息化模式,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工作目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到2015年,教室将全部接入互联网
六安一中、六安二中、六安一中东校区……如果你不是这些学校的学生,会有机会听到这些名校名师讲授的精彩课程吗?
记者从六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振华那里得到的答案是:“可以!”
按照《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规划,教育部门将通过实施中职、中小学网络改造、接入工作,搭建教育服务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六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振华说。
在未来几年,我市将建立市、县区、校三级架构、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布式共享资源库,包括课程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文献库、素材库、数字图书馆等。
同时,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机构等用户提供基于身份的个性化、信息化空间。
按照方案,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和村级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及管理应用体系。
到2016年,建成覆盖城乡、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便于应用的教学、办公、管理及资源平台,推广普及网络、多媒体和现代教育远程技术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模式,培育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队伍,持续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到2016年,六安教育将开启“开放教学模式”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在合肥召开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班。
在会上,六安市教育副局长王振华,就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规划制定、组织实施、推进落实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据了解,按照方案,到今年年底,我市将构建教育服务平台,实现市本级与各县区互联互通。
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将率先接入教育服务平台,寿县、霍邱、金寨、舒城、霍山、叶集区分别建成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
2014年年底,全市所有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学校将建成校园网。
到2016年,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0: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8:1。
全市中心市区、县城区、乡(镇)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和村级试点学校逐步铺开,80%以上的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全市将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
“1812”教育信息化工程,将分三步走
我市将重点实施 “1812”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按照“一中心八组团”的空间布局,构建1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8个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培育100个数字化校园,逐步使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
具体分三个步骤推进实施:第一步,2014年,筹建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8个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并与连接,建设4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
第二步,2015年,建成覆盖六安城区(含开发区)、县城区、乡(镇)学校和村级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区域内实现“班班通”。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完成培育100所数字化校园的任务。
第三步,2016年,巩固发展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重点将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学校延伸。
到2016年年底,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并配备一个以上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基本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和教学办公数字化。
市教育局表示,教育信息化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传递给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家庭、每一名学生,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的扩充,同时也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