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799193875 于 2014-10-16 15:23 编辑
租住在小平房,却随身通过手机联系“生意”,每天风餐露宿街头、却逢年过节忙着向家中寄钱,挣的是小钱,但收入高的,一年甚至能挣数万元……谁能想象这样一个群体,竟然是职业乞讨人员呢? 上周,媒体曾报道过关于职业乞讨人员,在国庆小长假期间强行拦婚车讨要喜烟、喜钱的情况。到底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又是否有相关部门予以管理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生活“拮据”,挣得却不少
在六安市区五里墩大桥附近一处平房聚集区,这里成为部分职业乞讨人员临时,但又算得上永久的“家”,由于房租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很适合这些人员的租住。“实际上,你注意观察这部分人,大部分都是在六安混迹多年的老面孔了。”市救助站站长谭大鹏,在其工作经历中,对这些人员有初步了解。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大多来自省内北方城市或县区,如阜阳颍上、亳州的利辛、蒙城等地。“这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谭大鹏坦言,以前,那边的经济不怎么好,这些县区的人,只能选择外出讨生活,也有不少那边的人来到六安,依靠乞讨生活,久而久之,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就留在了这里。“本地周边县区的人也有,但极少。”谭大鹏说。
多年的乞讨生活中,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发现,“单打独斗”不如集体行动挣得多,于是逐渐融合。据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民警介绍,部分职业乞讨人员配有手机,哪里有“生意”,一个电话就能召集一群人。
依靠集体行动,这些职业乞讨人员挣得钱,可能超乎平常人的想象。市救助站曾接触过的一位职业乞讨人员坦言,每到过年,都会向家里寄去几万元钱。
拒绝救助,靠“可怜”赚钱
看上去很是可怜,可当救助站工作人员上前询问是否需要救助时,职业乞讨人员却又予以拒绝。有时候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可怜一些,不惜冬天穿着单薄。多年来,市救助站对于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们感到无可奈何。
“我们也在尝试主动救助,但对方明确表示不需要救助,我们也无能为力。”对于职业乞讨人员,谭大鹏深有感触。“比如说我们曾救助过一位来自利辛县的老人,不止一次地送其回家,却又再一次跑回来乞讨。”谭大鹏介绍说,“还有一位在西都广场附近乞讨的老太太,家住城北乡,其实低保等什么都有,生活也有保障,但老人家还是坚持靠乞讨赚钱。”最让救助站工作人员无奈是一位来自金寨的乞讨人员,本来都跟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了,打算送其回去,可最后,这位乞讨人员突然就反悔了,不愿意回去了。
“在救助过程中,职业乞讨者的救助也是面临的工作难点之一。”谭大鹏表示,职业乞讨人员的问题,还需要多部门的联手解决。 (刘进 储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