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个上世纪60年代被错误开除的81岁老人李某,领到了5万元生活困难补助款,老人拿着补助款,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我终于为自己讨到了一个说法”。 信访人李某,1934年出生,原安徽省金寨县某乡信用社职工,1967年在其兼任公社财贸部长期间,因将公社结存的供应粮指标分给群众,没有上交大公社而被开除,1987年县委组织部复查结论认为当时对其批斗、下放劳动改造的处理是错误的,决定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平反后,李某多次要求恢复待遇,落实政策。 由于银行系统金融体制改革,原来的农村信用社先后划归县农行、县农商行管理。县农行在收到李的诉求后,派人专程到信访人原所在的双河镇政府调查了解情况后答复李某:未找到他的相关档案资料,且农行与农商行已早在1996年9月“脱钩”,农村信用社原人财物全部一次性划转到农商行,因此建议农商行根据政策规定给予酌情处理。老人又找到县农商行,农商行通过调查了解也给了他类似的答复:一是查无此人档案,二是李某问题一直由农行负责处理,建议农行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酌情处理。 皮球就这样踢了几个来回,而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因银行系统属于“三权”在上单位,县信访局虽然多次协调,也从信访渠道对他进行了一些救助,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近年来,李某自觉年事已高,家庭条件又不宽裕,要求解决问题的诉求渐渐强烈起来,希望在有生之年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说法。于是自2010年以来,一直奔波于省、市、县政府和原金融主管部门之间上访不断。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县联席办将此列入重点信访积案,明确包案领导,要求限期结案。县长汪冬同志亲自过问,批示由县信访局牵头,召集县农行、农商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协调会,分析问题的症结,研究解决办法,拿出处理意见。信访局局长陈烨多次找信访人沟通,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汪冬在领导接访日亲自接待了信访人,面对面听取他的诉求,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并安排了一名律师为其现场提供法律咨询。鉴于现有档案资料无法证明信访人身份,且银行系统特殊的管理模式,信访人要求享受银行退休职工的待遇难以实现,但本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决定由县农行、农商行各拿出2万元,再从信访救助资金中解决1万元,合计5万元,作为对其生活困难的一次性补助。接访中,汪冬县长从情、理、法的角度循循善诱地分析解释,与信访人平等地交流沟通,信访人最终表示理解,愿意接受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的处理意见,并表示今后不会再纠结于此事,也不会再为此事上访。 至此,这起数十年信访积案最终得以成功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