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皋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车站广场,倡导人们有序乘车,帮助人们提拿行李;在城乡,他们义务捡拾垃圾,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在社区,他们照顾空巢老人,利用节假日陪老人聊天散心……,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六安,因为有这样一群“小红帽”而变得更加温暖、温馨。
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我是志愿者,这是我应该做的。”现在,在市民中,做志愿者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在车站、社区、街头,时时处处都能够看到小红帽的身影。 2月11日(正值羊年小年),六安小伙罗亮在上海出差时钱包被偷,在当地救助站的帮助下,罗亮乘火车回到了六安。下了火车,身无分文的他依然无法回家。正在火车站开展“暖冬”行动的市青年志愿者们得知情况后,主动提供服务,帮助他顺利回到了家。“以前从来没有觉得志愿服务有多重要,这次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帮助,让我深切的体会到正是有了这群最可爱的志愿者们,才让六安更加文明和温暖。”在志愿者的感召下,罗亮在处理好工作后,主动来到火车站当起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过往乘客提供便利。 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六安人学雷锋做好事,早已经覆盖了整个城市。多年来,我市的志愿服务活动已从3月5日学雷锋日发展到常年的志愿服务,目前我市网上注册的志愿者达59313人,但实际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远远不止这个人数。志愿服务组织、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市人数最多、覆盖最广的公益群体,雷锋精神正在逐渐地深入人心。
用真情温暖全城 如温暖春风唤醒大地,似兰花绽放沁人心脾。行动,是践行雷锋精神最好的语言。今年58岁的卫良芳自从搬到裕安区平桥乡金马小区后,就时常到邻居家看看、走走,帮忙整理家务,照顾老人,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夸赞,夸她是个“大好人”,是个“活雷锋”。 在皋城,各行各业都掀起学习雷锋热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了“爱心车队”、“雷锋车厢”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以及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者,他们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真正融入我们的城市生活,共同构筑道德的高地。 以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传递温暖。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进程中,全市不断涌现出新时期雷锋式人物,表率文明、引领风尚,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推动全市形成青少年积极学,广大群众普遍学的生动局面。金安区东桥镇马祥菊7年如一日,每月给敬老院老人免费理发,吴传枝一家3代人以一颗善良而又朴实的爱心,70年如一日的赡养着一位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残老人……六安好人卫良芳朴实无华的话语说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其实自己这样能为大家做些点滴小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正是这些身边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的不平凡事,为学雷锋增添了现实内容和丰富题材。
凝聚传播“正能量” 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温暖着返乡亲人的路途,“与你一起成长,暖心运动会”让留守儿童享受运动的乐趣,社区志愿服务站点让您家的小困难得以就近解决……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被崇敬效仿,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被广为传诵,更有无数我们身边的好人及优秀志愿者集体和个人被人们记住、传播。 近年来,我市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着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制,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抓好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和志愿服务典型推报,不断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中,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中培育广大市民的志愿服务自觉,切实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塑造城市的文明品格。 同时,我市专门成立多个部门参与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各地各单位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并保障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全市各级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进行刊播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感人事迹;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文明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雷锋”无处不在。市文明办主任郑保华说:“我们想通过不断地开展活动,并学习宣传,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凝聚正能量、弘扬好传统,从而在全市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记者 杨秀玲 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