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百合网发布《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一个关于婚姻的新名词悄然流行起来——“超市型婚姻”。百合网给出的“超市型婚姻”概念是指,婚姻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交易行为,择偶的一方来到超市“选购”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当的货品,并货比三家,选择出相对自己条件里性价比最高的一款。这种婚姻不再是单纯的因为“爱”而结合,更多地会考虑现实物质条件因素。此定义一出,很多人都表示了反对,但是也有部分表示了支持,并用现实例子作为了支撑:“丈母娘撑起房价不正是‘超市型婚姻’的佐证吗?”那么,我市市民们对于“超市型婚姻”如何看待?记者进行了采访。
反对派:千金易得真情难寻
在记者采访的市民中,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此观点表示了反对,觉得感情更重要。今年已经32岁但依旧单身的詹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必要找差的,但也没必要一个劲追求好的,我曾经相亲过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女孩子,她人很好,但是考虑再三我觉得还是算了。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大家的起点确实不一样,我实在追不上她的脚步。”
市民吴宁宁则告诉记者,她觉得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感情和人品是第一位,其他的都是附属。“我觉得结婚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爱你而且有责任感的人,他既爱你又有责任感,就一定会努力奋斗,让你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婚姻中的双方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性价比’,那感情就被抛在一边了,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生活乏味,不管是什么,只有增加了感情在里面,才会让人珍惜。”
支持派:不是功利只是理性
当不少网友和受访市民把板砖砸向“超市型婚姻”的时候,也有一些受访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尽管“超市型婚姻”听起来有点刺耳,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相亲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在要求对方的物质条件。
“我觉得‘超市型婚姻’提得挺准确,有点话糙理不糙的意味吧。”市民费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身边很多相亲的朋友都在不自觉地要求彼此的物质条件。“最近我堂弟去相亲,双方介绍人首先就告诉彼此的家庭条件、工作收入什么的,连在不在编都是考量的标准。我觉得这不就是‘超市型’吗?如果现在我要给我的堂弟介绍对象,我首先肯定也会告诉对方我堂弟的条件,并打听对方的条件,我想这是相亲的第一要素吧。”
市民姚波也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超市型婚姻”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这只是一种观念,其实不必苛求。”他说,过分看重对方的各方面条件是不对的,但是纯粹批判这种观念也是过于武断。“如果我的孩子大了,我肯定也会客观考虑一下孩子对象的受教育背景、家庭经济环境以及他的经济收入能力,因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们将来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记者 王倩倩 方吉杰 实习生 张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