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040
  • 回复1

[六安民生] 文明创建,而今迈步从头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行走在六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满城葱茏、干净亮丽,一缕缕现代文明新风正徐徐吹拂皋城大地。


  近几年,我市各类创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六安先后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一个又一个代表着城市发展成就的桂冠戴在了头上,而这一切必将为含金量最高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我们正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有效整合多方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合力,文明创建成为我市绿色发展、跨越崛起的新引擎。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全市上下正众志成城奔赴“创文”路,描绘绚丽的生态文明画卷。


  红土地上,再响文明号角

  六安是一块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红色是六安的基因和传统,也是老区的精神和特点,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如何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让红色精神扎根老区干部思想,打造红色土地上新的精神高地,一直以来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努力的方向。


  今年4月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云飞在为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学员作辅导报告时强调,红色精神是打造六安精神高地的巨大财富,绿色发展是打造六安发展高地的强大引擎,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是打造六安老区干部形象高地的重大标志,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思考,积极投身实践,在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4月22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六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方案》,从今年开始,通过三年的扎实创建,促进我市城乡环境更加显著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更加明显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协调发展,力争2017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各项创建工作随之逐步深入。


  5月27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云飞在市文明委(扩大)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市人民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美好夙愿,要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日前,市委全委会决定,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基础。通过“八项环境创优工程”(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宜居环境)和“五大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工程、文明交通提升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窗口行业提升工程、广告标牌提升工程)为抓手,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同时,我市还从今年开始,在各县区开展绿色发展文明示范乡镇创建,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名列前茅、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在全市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乡镇中,筛选部分乡镇作为首批市绿色发展文明示范乡镇。通过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生态环境、保障措施等指标的考核带动全市乡镇整体提升。


  文明创建,在革命老区、在红色六安,再一次吹响号角。


  绿色发展,提升创建水平

  站在新起点,如何实现发展文明创建新跨越?我们的答案是:打造绿色之城,以生态促发展。


  六安自古以茶闻名。结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我市转变思路、顺势而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以六安茶“五朵金花”主产区的500里主干线为轴,以两个风景区及5座大型水库为节点,向周边5个县区、48个乡镇辐射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市34%面积、22%人口的“六安茶谷”项目。


  打造南部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裕安区投资9000多万元对105国道青山段、苏横路升级改造,312国道南辅道绿化提升。对城南、开发区、青山、苏埠、石板冲、独山沿途及沿线景区“十乱”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真正让精品旅游线路亮起来,带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以“五个结合”大力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2.95万亩,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1.58万亩,完成茶油造林2.7万亩,完成森林长廊创建15公里,营造各类纪念林340亩,义务植树12.4万株。


  树立生态标杆、守住绿水青山。今年上半年,《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提出将六安建设成为安徽省优质水源地、大别山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为推动规划落地,谋划重点支撑项目251个,总投资约2500多亿元,并在逐年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规划》提出优化国土空间、保护自然生态、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资源节约、营造生态人居、塑造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建设任务。制订了五大类40个指标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分别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进行了具体细化,其中近期为2014-2018年,中期为2019-2025年,远期为2026-2030年。


  围绕绿色发展,我市以“一谷一带一廊”为抓手,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片和“三线三边”升级版,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全市城乡经济文化同步发展、文明程度同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新路子。


  而六安的这些探索,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完美契合。


  以人为本,成为创建导向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创文”路上,我们的城市早已从内到外焕然一新。治理城乡公路、铁路、河流沿线,省际、城际、景区周边“三线三边”环境,让好山好水成为进入六安的第一印象。结合“三线三边”工作,我市拆除了水上300多条渔船和两岸破旧的房屋,对沿岸污水进行截流处理,留出100-200米宽进行植树绿化,在中心城区形成4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地。实施“三河一廊”综合整治,对城区河流两岸绿化提升工程,对周边工业区和居民区截污纳管,打造沿淠河、淠河总干渠、凤凰河的景观带和沿312国道至铁路线的生态长廊。同时,全力打造淠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打造母亲河淠河生态经济带,不仅是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更是对水源地的有力保护。


  在城区,解决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环境问题,整治城区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城区农贸市场、城区老旧小区、回迁小区和安置小区环境卫生,通过完善公共设施、规范市民行为、丰富文化活动、健全社会保障等措施,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问题,2014年我市投入1.3亿元改造30个老旧小区,2万多户居民从中受益,而今、明两年,这项工作仍将持续。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足生态大文章。我市将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纳入“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实施六大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和周边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制订《六安市六大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政策,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经过努力,全市地表水四大国控断面水质良好,六大水库水质稳定在I类以上,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为新引擎的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是守护碧水青山的“指挥棒”,也是促进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明确无论是引进还是新上工业项目,只要是高污染,一律说“不”,并规定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市本级工业企业,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奖励,加大对软件、集成电路、工业设计、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支持奖励。更大的决心体现在更为严格的环保审批上。据市发改委主任周德福介绍,为了守住青山绿水,我市近年来拒绝200多亿元项目落地,因为涉及到环保因素,一般项目通过率只有30%。


  与此同时,我市严把环保门槛,累计对110余个产业限制、涉及污染的意向项目进行了否决,涉及总投资约260多亿元。其中,霍山县先后拒批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总投资就超过80亿元。去年以来,舒城县经预审环节,拒绝了30多个不符合入驻条件的招商项目。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市突出以人为本的民生导向,致力于城市生态、生活、服务环境的建设,城市整体功能在文明创建中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中得到提高。


  大参与中,文明新风劲吹

  生态环境是我市与发达地区城市最大的区别,以传承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将成为我市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亮点。


  “一座文明的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外观来展示,更需要无形的人的素质来体现。”


  “只有当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后,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


  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念教育和素质养成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孩子抓起……一场场自觉文明的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始萌发。各行各业纷纷制订行业文明标准,窗口行业提出“示范窗口”,意在微笑服务、便民利民;各个企业提出“文明班组”,立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曾经该做却没有做的工作,曾经自以为过得去的现状,都在与创城各项指标的对照中,在干得出色的同类工作的反衬下,成为不作为或不上进的代名词,“创文”的目标在警示各个职能部门的同时,也成为对每个人的鞭策。


  在逐步实现自身的文明过程中,由全民文明意识觉醒后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人们开始向更多领域和更高层面主动出击。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影响下,我市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有“信义哥嫂”张健、孙守群夫妇、余家军,以及在抗击台风中以身殉职的何必山、陈贵春……全市上下涌动着“人人关心创建、全民参与创建”的热潮。


  放大榜样效应,增强“六安好人”及道德模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用他们的感人故事和高尚精神,推动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目前,全市累计推选“中国好人”23名,“安徽好人”32名,“六安好人”230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5人,全省道德模范15人、提名6人,市道德模范40人,提名34人。同时,我市关心、关注道德模范及“好人”,出台了专门的帮扶办法,设立了帮扶基金,对生活有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予以最大的帮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市通过对好人的大力赞扬,形成了尊重好人、不让好人吃亏的氛围。“六安好人”已成为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默默地影响着区域的人文环境与软实力,积极播撒文明新风的种子。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对一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后所能给予的最高奖励,是一座城市在发展中有形和无形的金字招牌,更是许多城市梦寐以求的称号、孜孜以求的目标。“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利用咱们的红色土地打造精神高地,利用咱们的绿色发展激发文明元素,努力走出一条红色精神、绿色发展、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的振兴崛起之路。”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云飞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的六安,正脚踏实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风雨兼程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我们相信,经过“创文”的擦拭,红色六安、生态六安必更显光彩夺目。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5-9-10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ZF的干预,群众的配合,一定会做的很好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