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别重逢
宋代大画家李公麟与苏东坡至交,三月未见了。某日,苏东坡造访李公麟在龙舒的归去来宅,李公麟大喜,让家人取龙河口产之甲魚,用文火炖烂,款待之。
将甲魚端上席后,苏东坡笑曰:此鱉虽好,但缺一样配料呵!李公麟问,缺何配料?苏东坡答:韭菜也。李公麟问:为何?苏东坡曰:我俩久别重逢,光有“别”(鱉),没有“久”(韭)怎行?李公麟会意一笑,命家人从菜园里割取一些韭菜,放入甲魚锅内再烧一把火。果然香气扑鼻,二人对酒放歌,一醉方休。
从此“久别重逢”成了皖西一道名菜,做为款待老朋友之首选 。
新编美食民间故事<二> 槐花饼
当年,大别山地区有一个叫“槐花”的姑娘,其夫君被抓去充军戍边。槐花姑娘每日站在山顶一棵槐树旁,向山口眺望,盼望夫君归来。
母亲问女儿在看什么?槐花姑娘唱道:“高高山 上一棵槐,手把槐树盼郎来。娘问女儿看什么,俺看槐花几时开”。后来,夫君一直没有回来。槐花姑娘思念成疾,不幸香消玉殒。六安新周报
当地百姓有感于槐花姑娘一片痴情,在槐花盛开的时候,家家制做槐花姑娘爱吃的槐花饼,来纪念她。此饼以茶油煎之,酥软香脆,为皖西传统美食。
新编六安美食民间故事〈三〉 两香(厢)情愿
祖籍毛坦厂的涂宗瀛,受命任两湘巡抚。上任之时,他用家乡很香的两种食材,包干子和黑毛猪肉一起红烧,招待同僚。
他说,我来“两湘”任职,用老家的“两香”来款待各位。这叫着到“两湘”,吃“两香”,吃了“两香”不忘乡啊!“包干子”乃是取山里的大豆和山泉水磨制成豆腐脑,用纱布包成块状,挤压而成。
黑毛猪乃是山村老百姓用米糠、野菜喂食,并在山间散放慢慢长成,其肉很香。涂巡抚还把这道菜叫着“两香情愿”,为后世传承下来。
包干子烧黑毛猪肉这“两香情愿”名菜,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呢……
新编六安美食民间故事(四) 砂锅黄牛肉
相传,朱元璋在霍邱西大山为财主放牛,财主对他很苛刻,经常不让他吃饱。一天,饿急了的朱元璋,偷偷把一头小黄牛杀了,他把牛头、牛皮塞进一石缝里,牛尾巴从石缝另一头露出来,牛肉藏进另一山洞。
财主追问小牛的下落,朱元璋说小牛钻进山洞里了,财主去拽着牛尾巴往外拉,怎么也拉不出来。夜里,朱元璋从小伙伴家找来煨罐子,用柴火把牛肉煨烂,香气弥漫山林。演变到现在,煨罐子被砂锅取代,香味更加醇厚。
新编六安美食民间故事<五> 金玉良缘
清朝道光年间,六安有一在御膳房为皇上做菜的名厨告老回乡。其有一女儿,聪明美丽,又师承父道,做得一手好菜,只是年已二十八岁,尚未谈婚论嫁。父亲让她亲自选聘夫君,并让应聘者作诗一首,介绍自己。女儿则用一菜一汤名字表明态度。
招赘告示一出,应聘者如潮水般涌至。第一位进门后搖头晃脑地吟诗一首:鄙人本姓秦,熟读天下文,如果嫁给我,可做人上人。小姐一听,忙让丫鬟端上一盘臭干子和一碗酸梅汤上来递给秦秀才。
秦秀才不解其意,丫鬟说道,俺家小姐说你是“酸臭秀才”,没看上!第二个胖头胖脑地进来,作诗道:公子本姓阎,家有万贯钱,你若嫁给我,天天吃喝玩。小姐让丫鬟端上一碗蹄裤、丸子汤,外加两个咸鸭蛋。六安新周报
阎公子正纳闷间,丫鬟说道:俺家小姐说你是“纨绔子弟”,嫌(咸)你,滚蛋吧!第三个进来的人眉清眉秀,拱手作诗道:小子本姓张,天天磨豆浆,虽然有点累,換来人间香。
小姐连忙让丫鬟端上两根油条,一卷千张,并把油条裹在千张内递给他。小姐又让丫鬟端上一碗粉丝、韭菜汤让他喝。丫鬟高兴地对他说:恭喜你!俺家小姐看上你啦!这油条卷千张是“金玉良缘”,这汤是“天长地久”韭啊!
从此,千张卷油条就成了六安一道名菜。并有了个好听的名字:金玉良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