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张本发今年已经62岁了,可是这么多年以来,他从来不曾拥有过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而根据张本发所说,他多年以来身份黑户的原因与父母祖籍寿县小甸当地村委会有关,他与女儿从六安到寿县来回奔波三年也仍无结果,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介入后,村委会当即答应出具证明。 老汉六安生活44年如浮萍飘荡在水中
1954年,张本发出生于六安市鼓楼街,16岁时随父母回到原籍寿县小甸镇吕圩村大胡岗村民组,户籍也一并转到当地。在寿县小甸镇生活了四年后,20岁的他随着父母再次回到六安。张本发回到六安后,进入六安皖西迎宾旅社工作。由于没有读过书,工作时间不长就被辞退。被辞退后,张本发开始从事小吃生意。29岁(1982年)那年,张本发经他人介绍与一名寿县女子结婚成家(没有办理结婚证),同年,张本发给妻子在三里桥派出所办理了户籍,两个女儿也接连出生,同样也没有办理户籍,一家人常年租房生活。
时间一晃,大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在办理入学的时候,校长告诉张本发,孩子没有户籍,小学可以勉强就读,但是以后不能继续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为了孩子的学习不被耽误,张本发将两个孩子的户籍落户于孩子母亲名下,并分别取名为张敏,张莉。1996年,妻子也因病去世,张本发一个人用经营小生意的微薄收入将两个女儿拉扯长大,但是他本人仍然没有将自己的户籍当一回事。 意外事故受伤才明白户籍的重要性 2012年11月8日早晨,张本发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六安城区与一辆轿车相撞,交通事故导致他受伤,需要住院治疗。可是,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让张本发遇到难题。 因为住院需要出示身份证,而且交通事故的处理以及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都需要他出示身份证。 原来,张本发居住六安44年,但是他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办理过医保,没有自己的银行卡,他从来也没感觉到没有户籍对他的生活有影响,所以也一直没有回寿县办理身份证,也没有将户籍从寿县迁回。 为了让父亲能够保障治疗以及后期索赔,小女儿张莉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从当地的社区和派出所拿到了两个证明,才得以让父亲的治疗及合法权益得以维护。“多年来,父亲没有医保,没有银行卡, 我们却一直没有当回事”小女儿张莉说,直至经历了交通事故,我们和父亲才意识户籍的重要性。 村委会一纸证明成卡壳
意识到父亲户籍重要性后,两个女儿经过商量,决定回寿县为父亲办理户籍。可是,事情并不是像她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2013年8月份年开始至今,张本发在小女儿陪同下不间断地从六安赶往寿县小甸镇,可是她们的辛苦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2013年8月,她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小甸镇,在老家的叔叔带领下来到吕圩村委会,找到村书记张某并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该书记以查不到原始存根为由,让张本发去派出所咨询。她们到了派出所后得到的答复是,必须回村里查找原始档案或者提供证明。于是,她们再次回到村委会,一直等到天黑,也没有见到村委会来人。第一次就这样无功而返。
间隔几个月后,张本发和女儿再次回到寿县小甸镇。 村书记张某让张本发找自己的亲戚和知情人出具证明,证明其在当地居住生活过,且户籍的确在当地。这样,张本发往返寿县数次,经过多方寻找, 办理好了证明。
“证明终于弄好了,以为这次可以圆了自己的梦,以后也可以出远门了。”张本发郁闷地说,可是拿着证明去村委会时,村书记还是以查不到存根为由不给办理。
“我们不间断地从六安到寿县小甸镇来回奔波四年,可是每一次去的答案都是一样,查不到存根,无法办理”小女儿张莉告诉记者,现在老父亲跟着我住在一起,人也渐渐老了, 万一父亲需要住院治疗,我不能总是都去找居委会和派出所开证明吧?我们女儿的心愿就是想让父亲尽快脱去黑户。 记者帮忙 村委会同意出具证明
既然有知情人和亲戚为张本发出具了相关证明, 村委会为何不给他出具证明让其在派出所办理户籍呢? 记者电话采访了寿县小甸镇吕圩村委会徐主任。
记者:“你好,请问你知道张本发去你村办理户籍的事情么?”
徐主任:“是的,我知道。”
记者:“村委会不给办理的原因是什么?”
徐主任:“因为老张离开当地时间太久,村领导都换届好几批,原始纸质档案也无法查到。”
记者:“当事人按照你们的要求,办理好相关证明,村委会为何还是不给办理呢?”
徐主任:“这情况我们还不知道,既然证明都有了,那可以来办理了。”
徐主任告诉记者,让记者转告当事人,让他到村委会,村委会为他出具相关证明,然后就可以去派出所办理户籍了。记者随后将消息转达给张本发父女,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他们父女激动了好一阵子后,决定于8月5日赶回寿县办理户籍。 (市场星报 安徽财经网记者李世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