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坦厂镇“名不副实”,这里既不生产“毛毯”,也没有“坦克”,更不是一个厂子,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毛坦厂中学展开。毛坦厂镇居民只有1.8万人,因为两万多名学生和一万多名陪读家长的到来,这里显得热闹非凡。一个山坳里的中学如何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未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学校是如何回应的?
扩张: 大量复读生让毛中“变壮”
毛坦厂中学副校长余存宝在学校工作近20年,对于毛中的历史和眼下的发展都颇为熟悉。“毛坦厂中学跟日本侵略相关。”余存宝说,1939年日本入侵合肥,就在合肥快沦陷前,合肥几所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决定搬迁,找到一个安静避世的地方重新办学。于是,这群老师学生徒步走到了毛坦厂镇,建立学校,名字叫“安徽省第三临时中学”,简称“三临中”。
余存宝刚到毛中工作的时候,毛中仍然是一所只有1000名学生的学校,规模不大。“从2001年底毛中被评为省示范之后,学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余存宝说,而2006年之后,学校才明显“变胖”。这一年,毛中部分老师利用手上的零散资金,与六安汇文中学负责人安定海合资,成立了公助民营的金安中学。虽然毛中是公办学校不得招收复读生,但金安中学是可以的,每年八九千甚至上万人前来复读,一下子让毛中“臃肿”起来。
事实上,很多人没到毛坦厂中学之前,搞不清这里的关系。毛坦厂中学是省示范,每年招收学生1500人左右,金安中学招收650人左右,补习班招收八九千人,两所学校的财务、人事独立,但是一体化管理,当地人就把毛中、金安中学、金安中学补习班三部分统称为“毛中”。
应对: 学校从今年开始“大瘦身”
对于未来的发展,余存宝说毛中要继续提高办学品位,着重尖子生的培养。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毛中在培养尖子生时就有了“师徒制”。“学生成绩好,班主任会让授课老师盯着,有‘跛腿’的要提高,没有‘跛腿’的要注重心理变化,无微不至地关怀,直到高考结束。”余存宝说的“师徒制”今年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考上名校的学生更多了。
在余存宝看来,毛中之所以被称为“高考工厂”,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学校的规模和升学率有关,但从今年起,毛中要“瘦身”了。“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不再招收借读生,一年就少了2000多人,三年就是6000多人。”余存宝说,“瘦身”是有意的,毛中要控制学校规模。
余存宝认为,学生少了,有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研教改,应对未来的高考,“未来会实行‘走班制’,就需要更多的教室腾出来,而学生太多无法操作。”( 来源大别山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