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197
  • 回复1

太极湖村民俗风情——中国绝佳风水宝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湖村民俗民风
          ——中国绝佳风水宝地
(湖村民俗民风)


图片1.jpg

      徽州民居的壮丽精美,是人所共知的,特别是尤以高耸的马头墙、翻转飞腾的翘角飞檐,以及精湛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著称于世!    但徽州古建筑的彩绘,却鲜有人识。它们画面布局合理,画工技艺精湛,所绘之人物栩栩如生,花鸟楚楚动人!当你面对这些画在房屋顶部、墙壁、窗上,床榻等彩绘,遥想当年为这些大户人家描绘精美图画的画匠们,你定会有一种震惊,并进而对画匠油然起敬:

彩绘1.jpg                               
                                 太极湖村——彩绘
彩绘2.jpg
                                 太极湖村——彩绘
彩绘5.jpg
                                 太极湖村——彩绘
彩绘6.jpg
                                  太极湖村——彩绘
        观音台.jpg
    太极湖村——观音台  制作于明代,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四周有四副“荷花图”,工艺精湛,构图奇巧,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完美艺术体现。荷花,中国的传统名花,别名莲花。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团结等的象征;荷,出污泥而不染,称“君子之花”,又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蟠龙香4.JPG
     太极湖村——蟠龙香亭  与观音台一样,制作于明代,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皆是村里行保安会时抬着游村的神座,亭内置汪华大帝神牌。制作十分考究精良,朱漆鎏金,高达三米,分亭和底座两部分,亭上下两层皆六角,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平安,也讨彩头“六六大顺”。六条蟠龙可以随时盘上亭柱,也可以随时拆下。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称为蟠龙。
    这座香亭是章家的传家之宝,在徽州没有第二件,称得上民间国宝。观音台上观音、童子原来皆木雕像,童子身,手皆活动,随人们抬游时行进步伐,不停地拜观音。传说因徽州各地都没有这样精美的工艺品,所以徽州府、绩溪县每有大型庙会活动,都来太极湖村调用。连乾隆皇帝下江南也被徽州知府借用。
秋千抬阁1.JPG
    太极湖村地域绝活——秋千抬阁  用于过去的村中保安庙会,太极湖村的抬阁始于日月童子救小孩脱灾的传说,
    中间的是秋千,秋千为风车形,转轮半径两米,架于花船上缓慢转动。转轮内空呈十字形,四端悬活动彩椅,四女童装扮小观音坐于椅上,分别穿不同颜色的服装,由青壮年抬着,边走边转动十字架,四个小观音便上下飞旋,花枝招展。旁边还有丝竹乐器伴奏,小观音们齐唱徽剧,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四周的四周方方箱子就是阁台,四周镂空,以荷花形柱、狮头柱为栅栏,朱漆绘金,造型别致,古色古香,堪为精美艺术品。每架抬阁由二、三名幼童扮戏文中人物,分上、中、下层次固定在阁上,不露痕迹,惊险奇观。每幅抬阁装扮都是不一样的,一个阁台一出戏文。所扮戏文以三国戏、水浒戏、民间传说、神话剧为多,如群英会、定军山、扈家庄、竹林计、大战洪州等,剧中人物造型根据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塑造。戏文装扮时由独掌绝技的老艺人闭门操作,不昭示于众。
秋千抬阁3.JPG                  
                           太极湖村地域绝活——秋千抬阁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乐bady
龙 川 徽 州 第 一 家
胡宗宪尚书府—即总书记祖居






府内六大特色:
          
     北斗七星潭底埋:尚书府的西向大门前是一口大塘,俗称“七星潭”。这七星潭可称得上尚书府之怪中最有趣味的一怪了。为什么?因为怪在这七星潭中大有名堂,怪在“北斗七星潭底埋”。
    这潭底深埋的七口小池潭的排列位置,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的布阵阵势一模一样,为何要在尚书府的西南大门前修建这七星怪潭呢?据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风水使然。《阳宅十书》云:“西南门前七星潭,世代子孙居高官”,欲让七星潭护佑胡氏子孙官运亨通;二说聚财使然。俗语称:“肥水不流外人田”。建造七星潭,让七个泉眼之水(财气)全部汇聚于胡家池塘中,再将北斗七星这只“大勺“深深埋在塘底,这就绝对保证了肥水不致被勺子舀出外流。        

    胡氏家井放异彩:在尚书府的梅林亭旁,有个偌大的深凼,沿石阶斜向步下,即可抵达圆形外水池处,沿着外水池上凌空架设的一长条石板行去,则可步向圆池中间的方形内水池边,这便是尚书府里的第二怪——胡氏家井。待听到主人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般的水池,而是“水井与水池的组合体”。那中间的方形水池即为汲取饮用水的水井,而那外边的圆形水池即为汲取浆洗衣衫、菜蔬用水的水池。我们且看那斜向凼底水中的一长竖石阶,与那一短横伸向方水井的石板正好交叉成个“十”字,再与中间的方井结合成个“古”字;而外边的圆池又暗合了“圆月”的“月”,这么一来,“古”、“月”连成“胡”,可谓名副其实的“胡氏家井”了。问此“胡”字架构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主人莞尔摇头不置可否。        
   
    土地神庙建家宅:在尚书府里六大怪中,似乎只有这“土地神庙建家宅”的“第三怪”有些破“怪”之说。在我国乡村,土地庙一般都是建在村头路口而绝对不会设在家中的。那么,在胡宗宪尚书府里,为什么会专门设置一个叫做“福德堂”的土地庙呢?
    原来这是有意而为之的怪举,这“意”又与胡宗宪的一段童年轶事有关。那时候,小宗宪在村边龙须山上的古庙中读书,来去都得趟水过河。一次放学路遇倾盆大雨,河水陡涨,小宗宪一筹莫展之时,被一好心的长袍大汉背了过去。
    随后,每次大雨天胡宗宪都能碰上这位长袍大汉背他过河,小宗宪不免心生好奇,就问其姓甚名谁?为何要来背他过河?大汉笑而不答,却在夜里给他托一个梦;原来那长袍大汉不是凡人,而是负责“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平安的土地神,因为土地庙建得太小,太旧而自己身材又太魁梧,因而无法蜗居破庙,只得沦落阡陌荒野。梦醒了,但梦境却依然清晰,小宗宪暗自在心中立下一个刻骨铭心的志愿;长大了一定要为这位好心的土地神建造一座又大又新的土地庙,以报答他的过河之恩。后来,建造尚书府时,胡宗宪想起了兑现自己的夙愿,并突生古怪创意:干脆将土地神庙建在尚书府内,这样,土地公公就永远也不会再有沦落荒野的后患了。

    家中也把医馆开:尚书府里竟然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中药铺子,这在徽州古民居中堪称一怪。医馆匾额题名为“余庆堂”,它与同为绩溪人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开设的“胡庆馀堂”有无干系?
    答案是肯定的,即:“胡庆馀堂”(其牌匾为“庆馀堂”)不但是与“余庆堂”有关系,而且是对它的化用。因为早在胡雪岩的“庆馀堂”出现前的300多年时,“余庆堂”就已是风靡绩溪一带的医馆名店店号了。同为绩溪人的胡雪岩在创办“庆馀堂”的时候,自然想到了家乡的著名医馆店号“余庆堂”,但又不便袭用,于是来了个“词序上的颠倒再加更换了一个同音字替代”的办法打出了“庆馀堂”的招牌。

    石鼓犹如气象台:在“尚书府六怪”中,这“石鼓犹如气象台”堪称最为巧夺天工、无法言说的一怪了。这里所说的石鼓,指的是安置在尚书府官厅大门两侧的两只对面耸立的石雕圆形扁鼓,一人多高,茶园石雕制,细腻光滑光可鉴人。
    这两只石鼓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们能够预测天气变化,倘若这两只石鼓的颜色呈白色,那么龙川一带明天肯定是个大好晴天;倘若这两只石鼓的颜色呈浅灰色,那么龙川一带明天肯定是阴天;呈深灰色而且石鼓上部略呈黑色时,明天将要下雨;这黑色越来越浓且弥漫石鼓面积增大并有水痕晰出时,明天将是倾盆大雨、山洪暴发的灾害天气了。

    圣旨宝箱费疑猜:“圣旨宝箱费疑猜”之所以被列为“尚书府里第一怪”,其主要原因就是综观胡宗宪风光、坎坷的一生,总与“圣旨”这个御赐宝物紧密相连,人称他是:“福也圣旨,祸也圣旨,平反昭雪也圣旨”。
    在尚书府的官厅大堂上,悬空垂挂着一只民间极为罕见的圣旨箱,是胡宗宪尚书府专门用来存放圣旨的专用宝箱。圣旨箱呈长方形,高约1米,宽约0.5米,长约0.7米,全部采用据说现在已经绝迹的一种特殊樟木精雕细刻并贴金、鎏金而成。那两侧面镂刻的图案是“凤凰呈祥”图,其它四面则全部是“祥龙腾达”图,一共雕了神龙五条,这是因为胡宗宪官至一品,象征九、五之尊的缘故吧。
    尚书府里六大怪,一怪更比一怪怪。《龙川胡氏宗谱》中载入了“飞来道人”赞颂胡宗宪尚书府的如此妙句:“从来未睹石金峰,今见飞腾疑真龙。江南名族数百千,此是江南第一家”。人们完全可以据此断言:为何胡宗宪尚书府与千百家江南名门望族相较堪称“江南第一家”?不在门多,不在宅深,不在屋大,也不在亭台楼阁,其“第一”就在惟其独有的“尚书府的六大怪”。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