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544
  • 回复0

[饮食杂谈] 糍粑是故乡的味道,是不管你走了多远,不管你离开了多久,都无法忘记的滋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对糍粑的印象是相当的深刻,几乎一年到头都有糍粑陪伴,每次上学回家都要拿块糍粑充饥,可谓人间极品。那时候过年,几乎每家每户都必须要有糍粑,而打糍粑又是相当费事的事,工序很多,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所以,往往都是亲戚朋友几家人凑在一起打,这是个很热闹、年味很浓的过程,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
  打糍粑那天,主妇便早早将淘净的糯米蒸上,糯米熟后,放入麻石臼窝,六七个青壮汉子,手拿杵棍,点入臼窝,转着圈儿捣着。“喔一嗬,喔一嗬”地喊着号子,这声音伴着杵棍有节奏地热闹开来。
        打上一个时儿,到臼里的糯米雪白白的一团软糊起来,其时,臼底下的那层并未打好,翻过面儿,打糍粑的汉子,便相互递个眼色,“一、二、三、四”出口,糯米团儿便随杵棍一跃腾起,汉子们位儿一换,“叭”的一声,一个响炮后,糯米团儿覆个面,又规矩地重落于臼里了。再捣,直到臼里的糯米全都雪白细腻起来。
         其实翻面时盼“炮儿”也有讲究的,炮愈响,打糍粑和看打糍粑的人愈是高兴,这高兴的原由:一则这“炮”愈响,便兆示来年的收成愈好,二则是给打糍粑的人鼓了份劲。
         男人打糍粑的时候,家族里的女人和孩子们则围在一个大团筛前,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家常,一边为打糍粑的男人鼓着劲。终于,石臼里的糯米粑团快打好了,两个男人不再轮杵击打,而是将两个粑杵交叉着按在粑团中间围着石臼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嗨”地一声吼——“起”,一团热气腾腾的糯米粑团就从石臼中被完整地“起”了起来。
        孩子们一窝蜂地涌向刚刚打完糍粑的石臼,将残存在石壁上的粑团掰下来塞进嘴里。坐在团筛上位的家庭主妇,一边迅速地将一把米粉洒满团筛,防止糯米粑团粘住竹片做的筛子;一边迅速地将一根粗尼龙绳挽在粑杵上,使劲一拉,整个粑团就被完整地卸了下来。
        然后,主筛的主妇从一整块刚刚打好的糯米粑团上,挤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圆球”,干脆利落一摘,一个小粑团就捏了下来。围在周围的男女老少,迅速地抢着拿起来,用两个手掌细致地将其团成饼状。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家的大方。小孩子们则争强好胜地比赛着,看谁团得更圆更匀称,以得到大人们的表扬。
        糍粑的吃法其实很多,除了一家人围着火炉,架火钳于炉上,将糍粑放在火钳上烤着吃外,还可以煮、煎。
        糍粑是故乡的味道,是不管你走了多远,不管你离开了多久,都无法忘记的滋味。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