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纪道明,男,53岁,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农民。在梅山村提起纪道明,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他是不离不弃的模范丈夫、舐犊情深的可敬父亲和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2003年,妻子意外出车祸,瘫痪在床,14年来,他独自一人照顾妻子、抚养儿子,克服贫困、发展产业,用凡人善举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好人之歌。 1994年,纪道明与外村姑娘李邦芝结婚,当年,儿子纪舒乐出生。妻子的到来、儿子的出生让这个家渐渐有了家的样子。以往冰冷的灶台传出了饭香,以往冷寂的屋子传出了孩子的笑声,纪道明这个精瘦的山村汉子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养殖技术非常好,头脑灵活,善于思考钻研,为了给老婆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纪道明拼搏的劲头更足了。 就在生活充满着无限希望的时候,灾难降临了。2003年12月17日,妻子外出务工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出20米开外,从此卧床不起,直至今日。原本贫困的家庭遭此变故,更是雪上加霜。妻子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精神也受到刺激,四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需要整日整夜躺在床上,近似于植物人,孩子尚小,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纪道明那并不宽阔的肩膀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突然中断,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他都不会好受,但他抗下来了。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养育孩子,一边或打零工或种庄稼赚些微薄的收入。除了日常劳作之外,照顾妻子花费了他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十四年来,给妻子按摩、擦身、喂饭、清理大小便就成了纪道明每天生活的必修课。每天三餐,他都按时做好饭给妻子端到床头,生怕饭菜烫到妻子,他每次都不停地试着温度,直到冷热合适的时候才送到妻子嘴边,还要哄着她吃下。为了让妻子更好地消化,他把柔软的易消化的食物都留给妻子,坚硬的不易消化的部分都留给自己。如果在外面吃饭,每次都记得给妻子带些好吃的回去。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肌肉萎缩,他每天按时给妻子按摩,从不间断。妻子的伤情需要定期吃药理疗,他从不耽搁,没钱的时候借钱也要买药做理疗。每当有人问到苦不苦、值不值的时候,纪道明都憨笑着答道,“在一天就照顾一天,一日夫妻百日恩,决不放弃”。我们看惯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的亲情疏离,但纪道明做到了“久病床前有丈夫”;我们见多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人心淡漠,但纪道明做到了“大难临头我扛着”。纪道明的身上充盈着浓浓的人间真情,闪耀着满满的人性之光,他是不离不弃的模范丈夫。 妻子出车祸时,儿子纪舒乐年仅九岁,刚上小学三年级。小小年纪,母亲便遭此大难,不是单亲却近似于单亲,很难想象这样的境况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心理创伤。纪道明文化程度不高,不会联想到心理辅导,也不会头头是道地去开解安慰,但他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要全力为孩子成长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孩子失落时,他会轻轻地拍一拍孩子的肩膀;外出劳作时,他会带着孩子一块下地,一块收工回来,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没有滔滔不绝的大道理,纪道明的教子之道朴素而真挚。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加上亲朋的资助,孩子健康成长并考入合肥铁道工程学院,毕业后在合肥铁路局工作。纪道明为儿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他是舐犊情深的可敬父亲。 由于妻子需要照看、孩子需要养育,纪道明不能外出打工,也没有心力发展更多的副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经民主推荐和群众评议,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养殖技术好且愿意做产业扶贫带头人,在多方的协调帮助之下,纪道明在梅山村仓房组租地2亩新建1000平方米的黄牛养殖基地和500平方米的皖西大白鹅养殖基地,首批入驻黄牛50头、皖西大白鹅500只。梅山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纪道明作为设立人任合作社执行监事,他还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时候,纪道明的脱贫事业风生水起,计划在2017年实现户脱贫,他多次表示要靠自己富起来,绝不给国家添负担。纪道明也深知,一户脱贫不是真脱贫,大家都脱贫才是真脱贫。在兴建黄牛、白鹅养殖基地的过程中,纪道明带动贫困户10余人参与基地建设,主动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代养黄牛和白鹅,增加贫困户收入,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纪道明人穷志不穷,他是自力更生的脱贫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