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敞的门市和醒目的招牌,在桃园小区的一间普通小店里,悬挂着一扇镜子,摆着一台老椅子,刮脸刀、剪刀散落在窗台上,静静等着客人的到来,这就是剃头匠张师傅的小店了。在以前,能被称为‘匠’的,应该是专业人员,比如木匠、泥水匠,不经过三年学徒,是不能独立经营的,张师傅可是十几岁就开始拜师学艺的,店里至今还贴着他和师傅的合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收入有限,对头发的样式没有什么要求,他们的生意非常红火。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来张师傅这里的都是一些念旧的中老年人。
老剃头匠 张代金:73年开始理发,干有47,48年,我开店啊,最开始两毛,大人两毛,小孩子1毛5,现在10元一个人,有感情啊,干一行,爱一行,刮胡子,掏耳朵,新的干不好啊,这个椅子,80年代的,以后有钱就买了,现在椅子也淘汰了,当时很好的,当时302元。
曾经,一个箱子,几把剃刀,一条铛刀布,一面镜子,几件简单的行头,就是剃头匠师傅们的全部,这些工具在现在看来充满了年代感。
记者 李胜男:在张师傅的小店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以前的老物件。我手边的这些工具可能上了年纪的人会认得,这是掏耳朵用的。还有一些老式的剃头到,以及用了很多年的木梳,这些断了的梳齿也都是岁月的痕迹。
让张师傅感动的是,有一大帮忠实的老顾客和他一同坚守着这份情怀,他们从未改变,也未曾离开。
居民:他是老师傅,几十年,理发很好,以前几毛钱,然后几块钱,以前在农村到家理发,找到以前的回忆,理发店越来越少了。
过去的剃头匠没有铺面,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有顾客上前招呼,便放下担子,拿起推子,刀起发落。另一位老剃头匠苏师傅至今还沿袭着这样的传统,他的摊位就立在路边,剃头的老主顾们就认他的手艺,彼此间也成为了朋友。剃头之余,大家在这里聊天、下棋,享受的是那份轻松与惬意。
居民:我住在小区里,很热情,可以玩,都找他,都在这里理发,理的很好,下棋,打牌啊,聊天都在这个地方。
居民:我经常来,我离的近啊,方便啊我们也便宜啊,下棋聊聊天。
苏师傅说,刚干这行的时候整天在农村走街串巷,2010年他随着孩子进城来到六安,也把自己的手艺带到了这座城市。
老剃头匠 苏心来:40多年,今年57,13岁开始,当时在农村,上门服务,提个包,挨家挨户去找人。(现在)小区年龄大多啊,有残疾啊,我们也上门啊,他们不能走,我们只有到他家去。
采访中苏师傅有些伤感的说,等他们这一批剃头匠都不做了的时候,这门老手艺就可能就失传了。
老剃头匠 苏心来:新式我们搞不好啊。现在理发10元,开始6块,7块,10块,老物件啊,推子啊,椅子有30多年,老年人讲,刮胡子很少了。
随着新式理发店的日益兴隆,老剃头匠们执着如初,他们如一棵棵老树般,根植于此,从未离开,他们仍然在等待每一位需要他们的人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