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368
  • 回复9

赵本山与韩再芬打起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再芬“炮轰”赵本山、小沈阳
 “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坚守黄梅戏艺术阵地多年,极少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一向“耐得住寂寞”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梅戏名家韩再芬发话了。作为一名演员,韩再芬说她“不喜欢作秀来吸引人气,不主张炒作,也会刻意保持与戏迷们的距离”,她认为“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传统剧目不能一味模仿时尚

  对于有人提议将“超女模式”嫁接到黄梅戏这一传统剧种,韩再芬表示,这种设想虽然很有创意,但事实上,每一个个体、艺术形式都有固有的生存方式。虽然同是艺术门类,但彼此间并不具有可比性的。这个时代,如何让黄梅戏成为时尚流行的剧目?要对黄梅戏内在的东西进行改造,但绝对不能一味用模仿时尚、吸引眼球的形式来表现。

  赵氏小品缺乏价值观念

  对于家长大多让孩子学流行、跟潮流的现象,韩再芬说,这跟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导向有关,所以大家都蜂拥着去拍电视剧、去唱流行歌曲、去抢着上春晚等等,这样的机遇可以创造一夜成名的奇迹,获利很快、很高,传统的戏剧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切的,而且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她说如今,黄梅戏也沦落到“唱堂会”的境地,如果这样,戏剧就更加没有出路了。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她建言ZF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规范,导向要紧紧把握,传统文化要保持它的精华,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哪能跟卓别林这样的幽默大师相比呢?媒体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新安晚报》供稿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本山为什么被黄梅戏戏弄了

韩再芬今日在京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会间接受采访时说了,“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

显然,韩再芬不喜欢小品艺术。也显然,她是一个诚实者。不喜欢倒也罢了,这是权利施展和品味选择的双自由。可为什么要贬低小品的艺术价值呢?为什么要把唱黄梅戏的比成“做学问的人”,却把演小品的赵本山比喻成“唱流行歌曲的人”?为什么要把小品下里巴人视之?唱黄梅戏的与演小品的为什么就要分出高下与雅俗呢?这究竟是艺术上的需要还是艺术间的代沟?

都知道,赵本山的小品里早已镶进了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表演。韩再芬明地里是贬低小品,其实是在项庄舞剑,恐怕还是想贬低二人转。其实,二人转与黄梅戏都是从民间的“下里巴人”走出来的。五六十年代是黄梅戏走得快些,不但走上了各大城市的大舞台,还走进了电影屏幕,走进了全中国的村村户户。当年的《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至今还是很多人百看不厌的休闲时光的“家庭保留节目”。老海家中就珍藏着这些经典戏剧影片。近年来黄梅戏的发展步子慢下来了,风光不再,尤其是在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里更是远远输给了当下里正如日中天的小品。众所周知,小品以及与小品已经水乳相融的二人转比之黄梅戏起步较晚,要不是撞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那恐怕至今还是山沟沟里的“夜间小玩意”。

小品今日的辉煌已经是迟来的春天,大可谓之“大器晚成”。然而,曾几何时,它何曾不是“寂寞难耐”一如今日的黄梅戏?何曾不是恨不得插翅飞出山沟沟,一如今日里仍是遽遽然的各地地方戏剧?何曾不羡慕、嫉妒过黄梅戏剧种一时风头无二的“飞黄腾达”呢?依我看,全国各地的地方戏种至今一直都在嫉妒着黄梅戏当年曾经的“走出安徽,走向全中国”的无尽辉煌。都是民间艺术的“贫农出身”,黄梅戏与小品“本是同根生”,都是民间艺术奇葩,为啥到了今日却要“相煎何太急”呢?

由此显然可见,韩再芬不是一个在艺术品味上的诚实者,她只是一个在人格魅力上的诚实者。她的艺术品味出了偏差,因为她太偏爱如今实在不景气的黄梅戏。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小品不差钱,黄梅戏却偏偏就差钱。黄梅戏虽是“同根生”,却是不同“钱”命。热爱戏剧的韩再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她也就难免一时失语。

但愿这个假设是韩主席贬低小品的真相。

还有一个真相也得说说。

正如韩再芬所言,赵本山的确不是卓别林。咱得承认,韩再芬主席也得承认,小品与二人转的辉煌多多少少都得归功于赵本山对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和拓展。是赵本山将二人转这民间艺术成功嫁接到小品艺术上,也是赵本山将二人转从山沟沟里带出来的。卓别林是世界人民的艺术家,赵本山不是,也不能。卓别林不仅是一个表演家,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他是悲剧现实里的悲情与悲剧的演绎者,他向世人展现的不仅仅是他的幽默艺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都在催人泪下。迄今犹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远离了培育世界人民艺术家的土壤。我们的时代是世界和睦、国泰民安的大时代。这就注定了赵本山只能是人民的艺术家,是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再现大时代生活中的幽默与快乐,就是赵本山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思想内涵的作品,就象一片有轻风吹过的森林,是我们很多人都想栖息其间的“快活林”。

我们与快乐共享,与幽默同乐。这是人民艺术家给予我们的幸福。都是观众,谁不希望黄梅戏与小品同风光,共辉煌。要想黄梅戏和小品都能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那就还得走过一段其修远兮的漫长路。赵本山的二人转就曾到旧金山去转悠,结果不是很受欢迎。黄梅戏如今也是难出“家门”。这都是事实。也都是残酷。但都是动力!民间艺术就得靠赵本山和韩再芬这般死死坚守阵地的人民艺术家去发扬光大。

阿门!但愿!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品和黄梅戏哪有此高彼低

   我对赵本山、小沈阳有过批评,可还是比较喜欢赵氏小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女士显然不这么认为,日前她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3月5日《华西都市报》)

  韩女士不多的几句话,听来却让人一头雾水。不知这是她的个人意见,还是以人大代表身份代表曲艺界发言?如果是前者也就罢了,个人喜好有所不同很正常。倘若是后者,则有点欠考虑。毕竟小品、黄梅戏都是曲艺大家庭的成员,作为曲艺界的人大代表,两会期间的发言最好不要让人有厚此薄彼之感。何况韩女士还指出,对此“媒体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此官味十足,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不去解读韩女士的身份意识,她讲的话也是漏洞百出。比如她说:“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殊不知,以东北二人转打底的赵氏小品本来就是普罗艺术登上(央视)大雅之堂,不能拿阳春白雪来要求它。不过,表现形式的通俗化(甚或庸俗化),未必说明小品艺术就一定缺乏思想内涵。小品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对社会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进行冷嘲热讽,已充分表明它的艺术和存在价值。

  黄梅戏也是从“黄梅小调”等乡村流传的通俗曲艺逐渐演变而来的。“黄梅戏”作为正式名称至今甚至不到百年。其他地方传统剧种的情形也差不多如此。小时候,我经常随父亲到四乡五里观看高甲戏(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印象十分深刻。至今老家那边还活跃着这种四处表演的草台班子。传统戏剧本来是一种很鲜活的大众艺术,只是现在粉丝越来越少,架子却越端越大。所以,包括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都面临生存困境,甚至成为需要申遗保护的艺术形式。

  这恰恰表明,传统戏剧正因为失去了通俗性而沦为阳春白雪。至于韩女士把搞黄梅戏的比作“做学问的人”,又将赵本山等人看作“唱流行歌曲的人”,这种类比显然不伦不类。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今天的小品200年前和黄梅戏(的前身)还真是一家亲——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韩女士原来还是黄梅戏的创新人物。1984年,年仅16岁的韩再芬主演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一改黄梅戏女性的“传统形象”,“突出了女主角青春靓丽的形象”,因而被视作一个“独特艺术贡献”。这位25年前的“黄梅戏超女”,如今却从传统戏剧的创新角色转变成为痛斥小品“庸俗化”的保守派。这让人多少有些感慨。

  应该说,韩女士明显搞错了一些关键问题,直接导致她在对待小品艺术的态度上存在偏颇之处。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像韩女士这样要么不太会说话、要么一说就错的,恐怕并非个别现象。

【作者:魏英杰 来源:东方早报】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关心```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沈阳现在太红了

人红了,什么新闻都有的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意思呀
不太懂呀























重活1993最新章节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8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二人转确实有些粗俗,远不如黄梅戏高雅。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my 路过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1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2人转,充斥着低俗与色情。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