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了,我也掺乎一下吧。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么看,
首先G和添情的都有道理,又都有点片面(不要骂我狂妄和滑头)。
1、从六安整个的市的范围来看,5县3区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并不都适合发展旅游,同时又都是落后地区,六安应该当然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无工不富”,添情老弟意见是对的。但从六安城区的状况来看,G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准确的说对大市市直或城区这么个地方来说,是可以以旅游、购物等三产为主的,这么做有利与城市功能的划分、分工的细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2、看看现在金、裕两区的艰难处境,不仅仅是他们工作的问题,也有我说的分工不清的原因在里面。因为大市和两区在行政是不平等的,如果大家都来发展工业的化,大市可以利用行政上因素,取得先天的优势,比如大市把几家大厂全部上划,造成两区工业真空;比如把裕安的沙石资源上划等等,还有再以开发区为例,城东是市一级的,紧挨着是金安区的,结果造成企业都想进驻市一级的,区里的进去的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企业,这么搞法,两区都是敢怒不敢言,何时才能搞好?
其实区也好、市也好不都在这么大的地方吗,与其大的和小的争食吃,不如把发展工业的事情放手让两区去发展,两个区富了,大市[wiki]自然[/wiki]也就富了(现在区财政没有省管,仍然和大市结算),至于市直可以专心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wiki]第三产业[/wiki],努力提高城市品味,为两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此,不是更好?
其次,再说明一下,六安现在的工业经济虽然仍然不行,但比前几年好了不少。各位可能在外,还停留在以前的比较多,对现在的实际情况还不太熟悉,我因为工作等原因平时接触略多一点,就来简单说一下。
1、原几家大厂的状况,也就是大家常提起的朝阳、手拖、纺织、化肥等等小六安市的党委厂。这些企业改的改、买的买,现在都不是国有的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是六安的了。但从经营状况来说,这些企业经过这么“折腾”后,普遍效益有了很大提升(手拖厂除外,去年亏了)。其[wiki]中华[/wiki]源兼并了两家企业朝阳、纺织目前都准备在开发区投资办新厂,扩大规模再生产;就业人数有的比“折腾”前略有下降,但最大的纺织厂仍然是4000多员工,还略微增加,更主要的是职工收入的普遍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在这几个企业一线员工收入800---900多元很正常,象齿轮、机床等有的甚至能达到1500元以上。
2、开发区企业。比较遗憾,外来的大型投资不多。目前成[wiki]气候[/wiki]的主要是长江精工、唐羽制衣、喜洋洋食品、宏大汽车工程等6、7家企业,其他的都是一些小型企业,圈地不来的胡子工程也有许多。开发区是六安工业的希望,开发区不大发,六安就不会大发。
3、政府从中的收益。我认为企业对当地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就业,二是税收。就业虽然老国有厂改制分流了不少,但新开工的也有不少,加上六安这几年商场等三产发展的较快,就业总体还是增长的。税收,也是增长比较大,六安这几年年年税收增长比较多,主要就是在市直这一块。虽然企业不是姓六,但毕竟在六安,税收还是六安的,只要没有偷漏,这些企业对税收的贡献还是不错的,总比以前奄奄一息要好,当然六安税收很大一块来自房地产开发,这也是各级地方政府舍不得让房价下跌的原因。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没怎么整理,不知能否看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