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过来转转啊。”看到记者一行朝家里走来,老人忙进屋端出两条长凳,让记者歇歇脚。
5月25日,裕安区西河口乡落地岗村的村道旁,一位脸上有点伤疤的老人,边打扫自己门前的卫生,边照看周边散放的小羊,春末夏初,这里草木丰盛,农户生活显得恬静、惬意。
“你们看,我这环境还好,养羊不错,活也不累,就是羊圈小了,我正准备让村里帮忙搞贷款盖个大点的羊圈,要不然这些小羊只能露宿了。”说着话,老人领着记者走进他的袖珍养殖场,一个打扫干净的羊舍,挤满了健硕的羊儿。“圈小了,如果贷款能批下来,盖几间好点的羊圈,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那效益就更可观了。”老人说起自己对未来的打算。
“都这么大了还申请贷款盖羊圈?”听到老人说申请贷款,在场的人一脸惊愕。“是啊,虽然年龄大了,但自己还能劳动,养个羊不成问题,我不想只是坐等国家供养,更何况我的羊还很畅销,多养点不更好?”
老人叫吕克寿,今年70岁的他,孤身一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每年有2400元的政策性补贴,无牵无挂。按常理,像他这样属于国家政策兜底,能照顾自身生活,就算一种理想的状态了。可他就认上了自食其力这个理儿,“我身体健朗,为什么要白吃白喝呢?我觉得我还能把事情干好。”吕克寿说只有积极向上,生活才有意义。
“吕克寿老人的影响带动力很大,我们乡好多贫困户受他影响,开始主动寻求创业就业。”据该乡党委书记罗伟伟介绍,在扶贫工作中,除了乡、村支持的大项目带动外,乡里在开展扶贫工作宣传时,就把发展自觉作为扶贫工作的开题,了解贫困户发展意愿,让扶贫主体与脱贫主体合上节拍,推动贫困户精准脱贫,营造了一心一意谋致富的发展环境,吕克寿老人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感染力。
“5年前,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我听说养山羊的收益不错,心里便有了主意。我寻思着,村里林子面积大,可以拿积攒的钱先买上几只羊回来养养看。”说起养羊致富的事,吕克寿来了精神头儿,跟记者谈起了如何开始养羊的经过,“经过一年的养殖,等到山羊售出时,一只就净赚了500元。拿着卖山羊赚来的钱,我心里乐开了花,这让我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希望。”吕克寿的积极态度,给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现在每年养羊净收入超过12000元,是国家给予生活补贴的5倍多。“你们看,我脸上这个疤,就是赶羊时没注意摔伤的,但一点小伤没什么,因为我觉得干活有价值。”不仅如此,老人还说,贷款批下来,两年内他有信心把贷款还上,到时再根据能力来决定养殖规模。
“落地岗村属典型山区村,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这是我们探索的问题,吕克寿老人的励志故事给我们提供了率先进行精神脱贫的导向。”市委老干部局选派干部、落地岗村第一书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绍中说,“我们村脱贫的信心就源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鼎力的政策支持和勤劳的广大村民。吕克寿是个榜样,只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扶贫工作才变得实实在在,脱贫才具有可持续性。”
村道旁,绿树繁茂,生机盎然,门前欢腾的小羊,预示着老人的又一个新收成。(记者 张传豪 桑宏)
采访札记
“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考察时,对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寄予了殷切期望。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只有在精神上脱贫,树立向上奋斗的意识,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扶贫和脱贫才能踏上精准的节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脱贫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扶贫工作是当前各级各地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探索出了很多脱贫方式和途径,但精神脱贫、思想励志是实现脱贫致富的第一把钥匙,是行动脱贫的先导。只有我们骨子里认识到发展的意义,将脱贫致富转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环境积淀,“等政策争贫苦”的消极现象才会消失,脱贫再返贫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独居老人的自力更生,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可爱可敬的形象,更是一种榜样示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