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九拐十八巷”: 流传在民间的历史记忆 编者按:“九拐十八巷”这个名词对于六安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没有美丽的传说,却是真实地承载着老六安人的生活。说它陌生,是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到底是哪九拐和哪十八巷。随着老城区改造工程的推进,这些古老的街巷,还有多少是“本来面目”?老巷里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九拐十八巷进行了走访。
老房古巷渐冷清
清晨,阳光透过高楼的间隙,射进一条寂静的小巷,本次走访的第一站便从“鼓楼街”开始了……
这一片,仍然保留着老城区的风貌,穿行在一米多宽的小街巷,两边土墙、灰瓦,大多房屋保留着徽派建筑的风格。偶尔可见几位白发老人,倚靠在自家门口,眯着双眼晒太阳,偶尔有行人经过时,他们会不经意地抬起头望望。
在书院拐的一家小卖部前,记者刚开口打听老街巷的事,一些热心的居民便围了过来。“我在这可住了三十多年了。”一位抱着孩子的老年人,指着转拐处有点复古风格的房屋说,“看见牌子了没?这可是有名的赓阳书院。”
两间房子,两根粗柱子加上一扇复古的大门,门口墙上黑色的牌子上写着赓阳书院的简介。里面究竟什么样?记者好奇地想透过门缝看看,里面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
“别看了,里面什么都没有。屋后面有四块牌,那可是文物!我带你们看看去。”热心的胡大叔,给记者带路。
经过铁门,青砖墙上镶嵌着“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的字样,绕到屋后,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竟被很多垃圾包围着,踩着一些煤烟、烂菜和一些瓦砾,好不容易来到四块牌文的面前,可惜的是上面刻的字迹都看不清楚了,还有两块整个都被水泥糊住了。“多亏当时百姓自发的将它糊起来,不然在‘除四旧’时就被破坏了。”胡大叔感慨道。
九拐巷的“留守”老人
记者从书院拐继续向南行,“你们是不是拆迁办的?”看到记者拿着相机东拍西照,一位老人问道。他指着一条小巷子,说:“看到了没?前面就是九拐巷。”
九拐巷,一个蓝底白字的老式门牌“耷拉着脑袋”孤单的钉在墙上。不远处,只能一人通过的门道里,传来了咣咣当当的响声,走进一个小院,屋顶露出一个大洞,几名建筑工人正在用砖和水泥加固房屋的木柱,一个过道里,一个木制墙面上,还留着“MZD语录”的字样……
一个犄角旮旯的小院,住着十来户人家。今年70多岁了的老人田维政,在这个小院住了45年了。“我这房子,有100多年历史了。”他指着墙上掉了漆的木柱子说。小院中很多的历史虽已被尘封,但是那份坚实与古老还依稀可见。老人说,有条件的邻居都住进了别墅、小区,现在这一片住的都是和他一样的“留守”老人了。“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这里有我年轻时的回忆:有一家买了电视,晚上就跟电影院一样,一院子人都去看;夏天没风扇,邻居们都把凉床都抬到街边乘凉;孩子们上屋爬墙,下河摸鱼捞虾,就跟昨天发生的一样……”
“九拐十八巷”并非限定九和十八
记者一路走去,便门、和平巷、塘子巷、横街、沛塘沿、铁井栏巷……穿行在这一条条老街小巷中,少了些繁华多了份安逸。二道巷口,几位老人围坐着,说着家长理短的小事;横街的小商店,还提供着人们生活所需的针头线脑;铁井栏巷口的汪奶奶,还在唠叨着“节约闹革命”的事……九拐十八巷没有美丽传说,却反映着老六安人的真实生活。
《同治本州志》曾记述六安城巷道有10个:龙门巷、壶瓶巷、堂子巷、偪侧巷、何家巷、竹竿巷、龙须巷、帅家巷、张家巷、万寿寺巷。但“拐”没有记载。到底九拐十八巷包括哪些小街小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皖西学院中文系教授马育良。
“‘九拐十八巷’的说法草根性极强,过去的正史志书都未记载,现在它却在民间话语中顽强地复活着。这里的‘巷’和‘拐’最初都只是指道路和道路纵横交叉口,变成居民区的名称是后来的事。而‘九’和‘十八’这两个数字,并非确指,只是表示‘多’的意思。”
如今“九拐十八巷”旧志中的何家巷、帅家巷、张家巷、偪侧巷等不见了,和平巷则由壶瓶巷变来,塘子巷是堂子巷的别称。1991年出版的《六安市志》,按“已改造巷”和“未改造巷”列表记述城区巷道,共有60条。
近年来,六安在扩建新城区、改造老城区中,早已突破了明清留下的旧格局,城区居民、住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九拐十八巷”也残存无几了。
有些旧巷拐
曾涌动过历史的风云
“九拐十八巷”在历史上,也曾出过一些名人,还有一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马育良介绍,二道巷曾是清代名臣涂宗瀛的居处。涂宗瀛(1812—1894)是清代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晚年曾建宅第于二道巷内居住。
鼓楼街在清代时是“赓阳书院”旧址(解放后曾为六安中级人民法院宿舍区),因此,获名书院拐。五四时期,朱蕴山等在此创办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培养了众多青年革命人才,王明曾是该校的学生。1980年9月30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赓阳书院”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兵变巷也不是随便得名的,据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2月16日晚,国民党军46师138旅272团1、2营在此发起“兵变”。后来此处改称兵变巷,旧址今尚存门楼1间。1980年9月30日,兵变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六安文庙是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1998年,该旧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老城区旧街巷被列为六安市首批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西市街横街),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旧址(紫竹林路紫竹林庙),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文庙街城北小学)等。
结束采访时,马育良指出,对于“九拐十八巷”这类历史典藏和记忆,如果现在还有一些遗址或遗迹,也不妨对其中确有价值的做一些保护,但不是复建,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向外宣传。总之,要真正形成一些文化创意,让还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在精神上感受一些慰藉,让来到这座城市做客的朋友收获一份温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