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掏耳朵,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你知道吗,这些坏习惯都会悄悄“偷走”我们的听力。明天就将迎来第1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近年来,伴随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不良习惯致耳病 赵明今年26岁,是我市一家房产公司的职员,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下班不是邀约几个好友上网打游戏,就是和哥儿们一起去飙歌城吼几嗓子释放压力。一周前,他感觉左耳嗡嗡作响,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自己患上习惯性耳鸣。 “游戏和唱歌是我不能缺少的生活方式,只有在游戏或者唱歌时才能放松神经。”赵明告诉记者,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持续了3年多,尤其是在游戏时,为了更好地体验游戏的音效,特意买了一个高保真耳机。可是没想到,现在竟然让耳朵糟了秧。
电子噪音成杀手 “青少年的耳朵还处于生长发育中,极易受到伤害。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青少年的精力常处于透支状态,再加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噪声的影响,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膜损伤,引发突发性耳聋。”市立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汪德华告诉记者,除了药物伤害、病毒感染等原因损伤听力,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让听力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据汪德华介绍,有两种噪声会严重损害内耳中异常敏感的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引起永久性的听力损害。第一种是高声的脉冲噪音,比如爆炸声;第二种是高声的连续噪音。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谈声音分贝在40-60之间,一旦高于这个标准就变得刺耳,长时间接触听力就会因刺激而受损。而对人鼓膜威胁最大的就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它们发出的声音可以超过100分贝,而且很多人戴上耳机往往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更是后患无穷。 “损伤听力的另一个原因是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 汪德华表示,都市人手机不离身,有人一打起手机来就是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不打电话的时候则连上耳塞听音乐看视频,这样会对内耳听觉感官的神经末梢造成不良刺激,影响听力。
保持正常听力防耳病 “噪声造成听力的损伤通常不容易觉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汪德华表示,噪声造成的伤害早期一般表现为耳鸣,此时主观感觉并无听力障碍。但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由听力损失进一步发展,听力损失就会由高频段向低频段延伸。 在此,汪德华也提醒大家,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同时,经常到KTV或者环境嘈杂地区的市民,应尽早做听力检查,以免深陷耳聋危机而不自知。(记者 李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