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排一个扬州民间美食的“琅琊榜”的话,“兰苑大转盘”应该要占一席之位。说起这个地方,但凡老扬州人,都会心领神会:“哦,这个地方有很多好吃的!”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兰苑的火烧。在扬州人的记忆中,新出炉的火烧,喷香扑鼻,两面焦黄,外脆内酥,葱花犹绿,油丁如晶,令人回味无穷。 黄灿灿、油晃晃,香气四溢的火烧,承载着扬州人的童年记忆。 兰苑大转盘北面,一间十来平方的小店面。一座炉子,一张长方形的面案。每天下午2点多,叶少稳和他的老板娘莫广勤,就开始忙活了起来。
先把面和得软乎且有筋道;然后,在一大坨油汪汪的面上切下一块,搓成擀面杖粗细的圆条,捏成一个个剂子;拍扁以后,在案上摔成长长的几乎半透明的牛舌状薄片;再撒上葱花、姜末、荤油丁等佐料,边抻边卷,压成一个个火烧坯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子上。
旁边的火炉里,炭火泛着蓝光,炉顶是一块圆形平底锅。先用刷子蘸油在锅上刷一层,将26只火烧坯子整整齐齐放上去。随着“嗞啦嗞啦”的声响,就在面饼上刷油,逐个翻身,再刷一次。当两面烙至嫩黄起酥时,就移开平底锅,用长长的铁钳将火烧坯子夹起,挨个儿放入炉内烘烤。
此时空出来的炉顶平底锅也不闲着,继续放上火烧坯子。待到平底锅上躺着的面坯子两面嫩黄起酥时,炉里头的火烧火候就到了。掀开平底锅,用铁钳夹出一只只松脆滋润的火烧,黄灿灿、油晃晃,香气四溢。
十多年来,在这个火烧店,叶少稳主要负责切葱、上料、做坯,老伴莫广勤负责烘烤、刷油、翻身。火候、时间,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扬州人除了“吃早茶”,还要“吃下午”。一般来说,早上吃包子、烧饼、油条,火烧则就是“吃下午”的首选。
火烧,这种极具扬州地方特色的街头小吃,好吃且廉价。对于很多扬州人来说,是属于从童年就开始存在的记忆。旧时的扬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火烧摊,离得老远就能闻到葱油火烧的香味。
如今早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吃的品种也日益丰富,但火烧仍然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兰苑大转盘,正是近年来吸引着很多扬州人的火烧“圣地”。
“兰苑火烧”和“大东门莫记酥烧饼”,其实是一对“兄妹”。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俺才不会跟他大老远出来讨生活哩!”叶少稳和莫广勤两口子,都是地道的安徽人。说起在外打拼的经历,莫广勤似乎有点嗔怪。的确,如果不是生活的压力,如今已48岁的叶师傅,也许现在还和妻子在安徽六安老家种地。
“我们结婚后不久,就有了第一个孩子,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那会儿,我老婆的哥哥,也就是我大舅子,已经开始出去闯了,在外面的城市里卖葱油饼。我们就想,不如跟着他一起出去闯闯算了!”就这样,叶师傅跟着大舅子,开始学做葱油饼,摆起了小摊。
莫广勤的哥哥,名叫莫广健。说起这个名字,也许没几个人认识,但提起大东门街的莫记酥烧饼,扬州的吃货们可能都不会陌生,这也是名副其实的扬州美食“老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东门莫记酥烧饼”和“兰苑火烧”,其实是一对兄妹,都是从做葱油饼起家,只不过后来的发展方向不同。就好比两个出身同门的武林高手,最后练就各自的绝技。
虽说有人引路,但叶师傅的创业历程一路坎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做点小生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开始,买面粉是需要粮票的;要不,有钱也买不到。所以,我们得一点点地凑粮票。为了得到更多的粮票,我们对于拿粮票来买葱油饼的顾客,都是实行‘打折价’。”对于这段经历,叶师傅记忆犹新。
1998年,叶师傅两口子来到扬州,开始了在扬州近20年的“创业”生涯。一开始,他们的葱油饼摊摆在老[url=http://auto.www.6an.com/]汽车[/url]站的亚星客车厂门口。不过,有一年回家过年,再回来的时候,那里已经被其他人“占”了。没办法,只能另择宝地。两口子又先后在窦庄、四季园、翠岗菜场门口等地摆过摊。最后,才到兰苑大转盘这个位置租了店面。
刚来扬州,叶师傅主要还是做老本行——葱油饼,后来慢慢开始做火烧。“火烧这个东西,我们老家没有。后来有一次,我路过一家蛮有名的火烧摊,闻到蛮香的,就去买来尝尝,觉得蛮好吃的,就想这个我们也可以做。”
小两口做火烧,可谓自学成才。“想拜师,但又怕人家不收,就在人家的摊子前看。后来发现,其实做火烧和做葱油饼差不多,用的原料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葱油饼要把猪油先熬化了,再刷上去,而火烧是把鲜猪油直接放到里面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叶师傅两口子通过慢慢摸索,终于渐渐找到了门道。
“这些年我们吃的苦,可是说不清,一边带小孩,一边还要做生意。风里来雨里去,这里的辛苦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回忆起创业经历,两口子一脸心酸。
就这样,叶师傅和莫师傅早上做鸡蛋饼,下午做火烧。十多年下来,原有的手艺葱油饼默默无闻,火烧却声名大噪。
火烧摊前每天都排起长队,永远不够卖。但这么多年来,他们还是只用一口锅。 兰苑火烧的名气打出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们蜂拥而至。有人穿越大半个扬州城,只为买上几个火烧;有人甚至从外地赶来,只为尝到一口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火烧。
“来我们这吃火烧的,可以说天南海北都有。有个镇江的小伙,每次到扬州,都要来我们这买火烧;有一次,有个北京来的游客,在我们这排了半小时的队,就为了能买上两个火烧……”说起自己火烧的受欢迎度,叶师傅两口子充满了自信。
此言并非吹嘘。正常情况下,无论哪天,下午两点半过后,在兰苑火烧的锅炉前,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在这里,为了买一个火烧,排上半个小时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样的“盛况”,会一直维持到晚上六七点,似乎永远都不够卖。
前段时间,叶师傅回老家呆了一段时间,火烧摊暂时歇业。因此,不少老食客都非常失落,有人不停打电话,催问他们何时回来。
“没办法,我们就一口锅。一锅每次只能做26个左右,每锅的时间大约需要20分钟。这个得慢慢烤,慢工出细活,做出来才好吃,急不得!再加上一些老顾客都是一次性买十几二十个,当然就要排比较长时间的队了。”由于排队时间较长,很多顾客都只好望着火烧,咽咽口水,失望地离开。“我们一天大概能做三四百个火烧,但说实话,估计只能满足一半人的需求。”
叶师傅两口子性格迥异:叶师傅敦厚,话不多;老伴莫师傅却开朗健谈,所以很多老顾客还是愿意等待。在等待中,家长里短,说说笑笑,也就不觉得难等了。
由于排队时间比较长,不少顾客提建议:“你为什么不多弄两口锅呢?多招两个帮手,不就行了吗?”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你们做火烧,也搞‘饥饿营销’吗?”
对于这个问题,叶师傅只是笑笑。“没办法,多一口锅,肯定忙不过来的;找人来做,我们又不能保证做出来口味一样。所以,还是算了吧。这么多年,我们都是只有一口锅。”
同样不变的,还有价格。2元一个,这个价格已经卖了好多年了。近年来,随着葱等原材料的涨价,有一些火烧摊也开始涨价,但是叶师傅表示,自己暂时还并没有涨价的打算。
由于叶师傅的火烧畅销,一些人也打起了“偷师”的主意。“曾经有个小伙子,每天都要到我这买几十个火烧,一开始我有点奇怪,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他是开了家驴肉火烧店,他想在我的火烧基础上,进行改进,做驴肉火烧,但最后没有成功,店很快关掉了!”在叶师傅看来,大家做火烧用料和方法都差不多,但是口味大不一样,这其中的奥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真不是想隐瞒,有谁要学我愿意教,但是这东西,没有几年工夫,可能真学不来。”
如今,叶师傅的三个小孩都已经长大了,但孩子们都不肯去接过父母的衣钵。“也不怪他们,做这个确实比较辛苦。每天早上5点起来,买菜,切葱,上午做鸡蛋饼,下午做火烧,晚上还得拣葱,一天不得闲。他们从小也没少干这些事情,知道这个辛苦,不肯干也能理解!” “可能过些年,我们老了,干不动了,也回安徽老家去了!”谈到未来,叶师傅一声叹息。不过,即使真的如此,若干年后,当人们说起火烧,也许仍然会有很多扬州人记得:兰苑大转盘那边,曾有一家火烧店,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扬州晚报 记者 何世春 摄影 张卓君)
|